9月初,随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以下简称“一劳大”)旧址新时代劳模工匠馆尾厅留言墙的更新方案确定,该项目也正式在粤传媒内部结项。如今人来人往的“一劳大”旧址新时代劳模工匠馆耗时仅28天,却获得了无数好评。让我们回头看看,在策展过程中广报策展团队都经历了哪些困难?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布展不容易”
“一劳大”旧址大楼位于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于1920年建成。走进“一劳大”,整个旧址由南北两幢建筑组成:北面的西式混凝土建筑是当年广东机器工会会所,楼前的花园直通珠江边;南面的大礼堂是当年召开“一劳大”的会场,中式金字顶砖木结构,由旧仓库改建而成。“一劳大”召开之后,这栋建筑幸运地躲过多次战火,颇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当年召开“一劳大”的礼堂由旧仓库改建而成。“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布展不容易。”这是所有随广报策展团队一同勘查场地的供应商的观点。什么东西不能拆除、什么事情要申报、什么形式适合观展?从解决这几个问题开始,广报策展团队就开启了28天的布展历程。
“素材太多,要展示出来是一个考验”
28天,对于布展来说,工期并不充裕。前期洽谈期间,广报策展团队多方求证、反复论证,最终定下来以“时代、人、技、城”为主线进行展陈设计。那么,围绕这样的主线,如何完善展览大纲、确定展现形式呢?
项目团队讨论后提出“时间轴”的概念:“90多平方的布展空间,要面面俱到地展现半个多世纪的精彩,脉络必须清晰。”在经过与广州市总工会的多次沟通后,团队在4月上旬定下了主线和展览大纲框架,同步进场“搬砖”,同时,团队也收到了“项目要在五一劳动节对外开放”的最新通知。五一、劳动节、劳模工匠……虽然时间紧迫,但按时完工意义重大,“全力以赴,讲好劳模工匠故事。”是团队一致的目标。
一摞摞旧书、名册以及一页页的联系方式……1950年至今的广州劳模工匠发展史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广报策展团队面前。在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信息录入、查缺补漏的同时,广报策展团队也发现,素材太多,要完美地呈现历史,是一个考验。
在4月中旬的时候,经过对策展文案的层层梳理、精心提炼、多次汇报后,广报策展团队最终确定通过“展出45幅照片、14件珍贵实物和视频资料”来回顾“广州劳模工匠发展”、讲述“新时代劳模故事”。看着载满历史记忆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整齐放好,准备用于展览的时候,广报策展团队感慨万千。
“广州首个!新时代劳模工匠馆正式开馆”
4月29日,由广州市总工会出资,广报策展团队倾力打造的“广州市新时代劳模工匠馆”正式在“一劳大”旧址揭幕,整个展馆以“时代、人、技、城”为主线进行展陈设计,运用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和数字化互动项目等多种手段,向观众讲述1950年至今的广州劳模工匠发展史,充分展现广州劳模工匠响应党的号召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平凡岗位做出卓越贡献的时代风采,展示广州市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展馆以红色为主色调,观众走进劳模工匠馆,不仅能通过图片、文字了解广州劳模工匠的历史,还能通过场馆中展出的珍贵实物获得直观的体验。为了营造“现场感”,劳模工匠馆还设有多个多媒体互动平台,观众可通过新媒体飞屏互动体验屏,查阅广州市各级劳模的资料,观看世技赛金牌背后的故事。同时,劳模工匠馆还设有互动游戏区、留言区、打卡拍照区,观众可挑选自己喜欢的行业,通过人脸融合技术,将自己融入不同行业的劳动场景中并生成专属的“劳动最光荣”海报,在留言区留下参观的感受和体会,并在打卡点拍照留念。
开馆仪式上,全国劳动模范邓艳梅、张重阳代表广州市劳模工匠作了发言,随后,邓艳梅、张重阳、曾磊、刘丹四位劳模先进一起为“新时代劳模工匠馆”揭牌,并共同参观了展馆。全国劳模邓艳梅表示,劳模工匠馆设在第一次全国劳动者大会旧址,意义非凡。“馆内用影像铸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精神丰碑,让人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劳模工匠馆的建成,必将激励如我一样的广州城市共建者,‘为梦想而劳动,为广州而心动’。”